早期教育个案-小心心妈妈(15)

时间:2021-04-18 作者:小龅牙o哔哔哔 来源:漂亮女人网
主题:心心打人的原因是要综合分析的.

作者:丫丫妈1006发表日期:2005-03-1418:20:04[表状]

我觉得心心最近的反复应该是和心理压力没好好排解有关。

生活中即将迎来巨大的变化,孩子虽小也能从周围的空气中感觉到任何一丝对她不安全的因素,我建议你除了物质上做好准备,精神上也要让心心做足准备。让她把心里的担心说出来,你要多和她交流,不要回避,那天告别时,看着心心那个样,让我都心疼了,你为什么一定要等她自己过来投怀送抱来哭呢?你不可以主动HUG她啊?主动说:宝贝,妈妈知道你不想离开熟悉的小朋友,是不是?你现在一定很伤心吧,你想哭就哭出来吧。

引导她正当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很重要,表面上看心心很开朗,其实她也很铭感,但往往因为外部的“暴力”行为而误导了别人,使别人对她有看法,这样最终对心心也很不利.

难道非要什么都要她自己去悟吗,即使在她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情况下?不是每种体验都要自己去经历的,有些东西经历了也许一辈子有伤痕。

平时孩子间的打打闹闹是很正常的,不干预也没有关系,今天吵明天好的事多着呢。但在特殊情况下,你也知道了心心的压力所在,我觉得你要有所作为,和心心好好聊聊吧。

主题:文字的想象和图画的想象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作者:小心心妈妈发表日期:2005-03-1511:52:53[表状]

文字的语言的是左脑的,图形的是右脑的。文字是符号,对他的想象是建立在对符号的含义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而图画音乐是直观的。

然后就是,想象力是什么呢?想象力应该是无拘无束的。

我觉得在孩子充分享受到了直观的快乐和满足后(这从出生就可以开始了),再给他文字(这需要细水长流地培养)。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

对文字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语言的根基上的,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同,文字和阅读又是不同的,翩翩的想象力是建立在阅读的乐趣上的,这其中有个过程,或长或短因人而异。

所以说,让孩子先享受最直观的,最朴素的,最生动的东西,是很重要的。文字和图画不冲突的。在关注点偏颇的情况下,六岁以前,我看重的是直观的,六岁后,争取互补。

主题:乱弹独立性,兼及打人问题

作者:arcadia0332发表日期:2005-03-1601:14:22[表状]

前些时候,婉儿妈曾问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有没有一套"妈妈守则"可以使我们完全照做,去培养独立的孩子,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做的是对的呢?

这个问题看上去有些奇怪,因为我们之所以需要每个人具有她自己的思想,有独立性,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提供正确答案,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去找,与独立思想相对应的是宽容精神,而这二者都建立在这个假设上,即: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人生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道路,没有人可以为你提供答案,你也不可能有能力为别人提供答案.

所以,问这个问题本身似乎就偏离了独立的精神,然而,这毕竟反映了身为父母的处境.一方面,你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即宽容),另一方面,你毕竟要承担引导教育之责,使孩子不至于不容于社会.

有人把这种引导分为教育与规训,前者用以引出被教育者自己的思想,后者用于训练被教育者适应某种处境.这看上去有些奇怪,因为这二者不可能不矛盾.不过儿童教育也许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教学相长的吧.

教育要求被教育者独立,批判,怀疑,而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更像是煽风点火:妈妈和孩子(爸爸和孩子,老师和学生...)彼此切磋砥砺,互琢互磨,以点燃双方心中的火苗,或者,一方有了自己的火苗,去点燃另一方,眼看快要着了,那么助一扇子风.至于一个人的火是红色的,另一个的却是绿色的,那就不是你管得了的啦.

在这里,做父母的偶尔"逼迫"孩子一下,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完成他自己的心愿,而不是父母的心愿,是在孩子的内心处于矛盾中时推他一把.这就像当孩子对父母的爱又渴望有排斥时,强行把孩子搂入怀中,并不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一样.

我们说一个人要去找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孩子可不可以选择完全接受一套已存在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去自己取舍呢?"苏菲的世界”中有一个小女孩老是对妈妈说”是,妈妈”,“好的,妈妈”直到有一天她妈妈说”你不要再做这样一个百依百顺的乖女孩了好不好”,如果小女孩说”好的,妈妈”,会怎样?如果她说”可是我就是想做这样一个乖女孩呀”呢?孩子可不可以”就是想做一个乖孩子”?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我的想法是:这不是个好主意.从社会资源来看,这是浪费:一个完全重复他人思想的人对于人类的思想毫无贡献.从个人思想自由上来说,这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在任何一个自由的社会,人们都没有做奴隶的自由,你没有权利完全听凭另一个人摆布.所以,在一个思想自由的社会,完全接受另一个人的,或是主流的,思想,道德,规范,那一定不是个好主意.

接下来,说规训,规训是把社会通常公认的道德,规则,规范灌输给孩子,规训要求孩子相信,接受,服从.从根本上说,它是与独立精神相悖的.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大家要在一起玩,就得有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你不遵守,大家就没法玩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合作是有必要的,更何况懂得必要的让步并不意味着对独立性必然的伤害.怎样把握其中的度不但在孩子的教育上,而且在社会法律法规的完善上仍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而这其中的原因依然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不知道关于这个世界的标准答案.

婉儿妈是学工的,我也是.工程上有一句话:一切数学模型都是错的,然而他们中的一些是有用的.套到这儿来:一切规则,(道德,法律,“妈妈守则”)都是错的,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对于此时此地的人们是有益处的.对孩子的规则,要越少越好,少到不可缺少为止,要针对此时此地的主要问题,要能够修改,不过在修改之前坚决执行,要容许质疑.孩子懂规矩,有教养是好事,但前提是不伤害独立性,不伤害思想.

这时,我们并不是”确认”这样的规则是对的,而是”不妨设”它是对的.正如我们在科学研究刚刚起步时不妨设牛顿定律是对的.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在乎”它可能有错,而不是”不认为”它可能有错.我们现在看到,如果牛顿定律可能有错,那么曾经接受过它的人依然可以推翻它.所以,如果我们给孩子订的规矩有错的话,在大体合适的教育下,孩子长大后应该可以发现当年父母犯下的错误而不至于付出太多的代价(负反馈).这时,我们就可以不太在乎了.

在社会共同的规范制约下,如果你违反了规则,你必将受到惩罚.但是你如果你不认同这个规范,你仍然可以违反它,并承担后果,如果你愿意的话.于是,我们有了服毒的苏格拉底,入狱的李敖,自尽的李贽,以及传说中那个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们以无与伦比的独立精神与巨大的道德勇气感动了我们.正是他们这一类人打破了社会的平静,却推动了历史.

不过,如果我的孩子是苏格拉底那样的人,我会让他逃走,我认为那是一个更加通情达理的选择.就像我认为面对无意义的大学课程,逃课甚至作弊是通情达理的选择.就像我看福尔摩斯时,我认为,面对那个欺骗继女的继父,福尔摩斯揍他一顿的企图是个通情达理的选择.

我想心心的案例的独特性在于:她拒绝执行她不认同的规则.这显然不是通过家长的表态可以化解的矛盾.

打人,骂人,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说,应该都是一种中性行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地的规范如何,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如何.

教授对于心心的行为(其实还有丁丁)总是很宽容,其中的一个原因也许是:在这些孩子身上,教授看见了独立精神的火花,另一个原因是:这两个孩子打人的问题源于他们对规则的理解的问题,而不是通常的霸道.

规则不是高的东西,道德也不是,教养更不是.我总是很喜欢那些有教养,懂规矩的人.但是真正能感动我,令我敬重的人,在规矩教养之上;在规矩教养之外.

主题:好文!

作者:小心心妈妈发表日期:2005-03-1610:03:56[表状]

发人深思让人感同的话上面都提到了,不多述了,真是好文!谢谢。

“你写到心心的案例的独特性在于:她拒绝执行她不认同的规则.这显然不是通过家长的表态可以化解的矛盾.”这又是让我感同的,通过实例和体验慢慢引导她认同我的价值观,先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再切合行动,尊重她这个从理解,到认同,到能够用语言表达,再到有能力用行为切入实际这个过程,是我一直在做的。

"对孩子的规则,要越少越好,少到不可缺少为止,要针对此时此地的主要问题,要能够修改,不过在修改之前坚决执行,要容许质疑.孩子懂规矩,有教养是好事,但前提是不伤害独立性,不伤害思想.”这段也是我的心声,针对心心的个性,我一直有几条规则是少到不可缺少的,孩子能遵守得很好。

主题:谢谢,不过我觉得,心心的火花会有她自己的颜色

作者:arcadia0332发表日期:2005-03-1610:25:05[表状]

也许最终你们的切磋琢磨可以达到彼此一定程度的认同与理解,她可能认为她的理解是错的,但她的新的理解又和你有些不一样,但是只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什么是合理的范围,我还没想好),孩子有属于她自己的火花的颜色是一件好事.

主题:嘿嘿,不敢苟同。[精]

作者:婉儿妈发表日期:2005-03-1611:38:49[表状]

“我想心心的案例的独特性在于:她拒绝执行她不认同的规则.这显然不是通过家长的表态可以化解的矛盾.

打人,骂人,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说,应该都是一种中性行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地的规范如何,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如何.”

在纯理论的层面,可以这么说,

套同样的逻辑,甚至还可以这么说:

“杀人,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说,应该都是一种中性行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地的规范如何,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如何.”

问题是,我们不是哲学家,不是空乏地坐在那里讨论概念。

孩子拒绝执行她不认同的规则--可以理解,

但是,孩子是理解之后的不认同?还是根本就不明白、不理解这些规则?

我以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理解这些社会规则,

只有在理解之后,才谈得上“不认同这个规范,你仍然可以违反它,并承担后果,”,

这才是孩子自主的选择,

否则,不容于环境就只是一种悲剧,而不是独立、自主、和勇气的体现。

心心的案例,

我以为问题不在于“她拒绝执行她不认同的规则”,

她拒绝执行什么规则了?别人不答应她的要求后,不可以打人泄愤的规则?

我并不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不能打人,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打架,也是他们之间的一种正常生态环境,

如果孩子在争执中打起架来,我不会说什么,

勇者力取,智者计取,弱者退一步海阔天空,各有各的适应方式,

大人应放手去让孩子体验和锻炼,

问题是,如果因为愿望受挫而打人泄愤,

我以为家长还是应该明确制止,并帮助孩子找到新的排解情绪的途径。

打人泄愤,对挨打的和打人的孩子都不好!

我相信,甚至对主动打人的一方,伤害更重!

因为,主动打人的一方,必然已经愤怒,并且不知如何是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而对挨打者,身上的疼痛短暂,伤害比较轻,甚至可以从中得到教训--此人不善,以后对他要小心些。

还是那句话,我以为家长应该明确制止,并帮助孩子适应愿望受挫的局面,找到新的排解情绪、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觉得,家长的帮助,能缩短孩子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

另,

我不觉得要“妈妈守则”就是偏离了独立的精神,因为,这些东西对于我来说,是属于操作性质的东西,是可利用的前人经验--前面的路有很多条,如果身边有“活地图”,我直接开口问人好了,没必要自己揣测、试验,完了证明,左边的4条都是不通的,右边的3条也不通,只有中间的这条既好走又快。

这个世界,令我感兴趣、需要我花心思、花精力的地方太多,能利用的前人经验为什么不用?

不见得每做一道数学题之前,还要先去验证公式、定理的正确性,然后才能引用吧?

把那时间拿去解决新问题不比什么都好!

54

主题:心心日记:[精]

作者:小心心妈妈发表日期:2005-04-1211:44:09[表状]

三月二十六日

早上七点起,整理,洗漱,尤其是,行李很快妥当。

心心很大声地说“今天我们去加拿大了”,

我无意中看到她穿上了袜子,便问了句是你自己穿袜子的吗?”,

“当然是罗,当然是罗,我是一只快乐的小老鼠”

到了机场才发现去年论坛一次FB,同一个饭桌上竟有三家都选今天去长登。

在checkin时,说我们行李有一个158的箱子超重5公斤,按规定我们三个人能带六件158的行李托运,幸而我们只带五件,于是买了一个机场小箱子二十元,分了十五公斤的书出来,连打包等四十元,在这里值得一笔带过的是,幸好LG带了封箱纸,派上了大用场。

在出境处和家人道别,先签了出境卡,顺利出境,再过海关,一切都非常顺利!我们在登机口和仃埠的飞机留了影。

十二号登机口有个专门给孩子玩的乐园,我看心心在那里玩得欢,便交待了同行的朋友看一眼,打算找LG过来,再折回时,远远听到有孩子的哭声在找妈妈,一看竟是心心!她哭着说:“你走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啊,我看不到你好害怕”,我马上向她检讨是妈妈的不对,跟朋友说了,却没有跟心心说一声,而那些朋友心心又不认识。道歉之余,也感到也许是我平时疏忽惯了,心心已经比我更意识到环境的改变?心心明显有心理上的压力,比以往粘妈妈,在往后两天咬手指明显加剧。

登机时看到前面有一个孩子提着个芭比的手提箱,心心表示很喜欢,我随口敷衍:“下次看到我们也买一个”

“可是以前在中国我看到过一个一样的也是这个娃娃的箱子,为什么你不说给我买呀”真的哦,听了心心的话也想起的确曾在一百东楼见过,她要求而我当时没买,这个小家伙记性不错呢,可最有趣的是她的用词,才没出境呢,就说“以前在中国”。

坐进了机位,才发现不是靠窗位的,LG太信任出票的小姐,没仔细看一眼,想到虽然心心由此可能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温哥华的天空,但在十个多小时的机程里,睡觉时能挤多点位也不算太郁闷。

五点半飞机准点起跑,飞机里很闷热,这时发现我安排的穿着很明智,一件T恤,一条外裤,外加一件厚外套随时备用,轻便舒服。看到周边

(责任编辑:zxwq)


热门关键词